【柳氏医派】大医鸿儒之“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”

复健王  复健王的自留地  2021-03-02 19:27:00

勤求古训 博采众方

  柳少逸是使用经方的高手,对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研究颇深。他认为,张仲景是以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的治学精神,继承和掌握了深奥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卓有成效的方药知识。柳少逸说,今天学用经方,旨在弘扬古代医学精华,汲取今人之成果,借鉴古今,临证通变,提高临床疗效,是当代医家的重要使命。故而著有《伤寒方证便览》《金匮要略讲稿》二书付梓。

      “仲景论广《汤液》为十数卷,用之多验”

        ——晋·皇甫谧

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自序云: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,撰用素问,九卷、八十一难、阴阳大论、胎胪药录,并平脉辨证,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。”又云:“夫天布五行,以运万类,人禀五常,以有五藏,经络府俞,阴阳会通,玄冥幽微,变化难极,自非才高识妙,岂能探其理致哉!”从而说明了张仲景引用了21种古医书及公乘阳庆传仓公之十种医书,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。

张仲景在吸取了先秦及汉代的医药知识,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,而形成辨证论治体系的专著——《伤寒杂病论》。也正如赵开美本《金匮要略》序所云:“圣人设医道,以济夭枉,俾天下万世,人尽天年,博施济众,仁不可加也。其后继圣开学,造极精妙,著于时名于后者,和缓扁仓之外,亦不多见,信斯道之难明也舆,汉·长沙太守张仲景,以颖特之资,经造阃奥,于是探摭群书,作《伤寒卒病论》,方合十六卷,以淑后学。尊而用之,困甦废起,莫不应效。”

柳少逸认为,清·王士雄在《潜斋医话》中有“古之医师,必通三世之书:一曰《神农》本草;二曰《灵枢针经》;三曰《素女脉诀》。脉诀可以察证,针灸可以去疾,本草可以辨药,非是三者不可言医”之论,而医圣张仲景,堪称三世之医也。仲景“撰用素问、九卷、八十一难、阴阳大论”,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其理论基础是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”。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,说明仲景乃一儒者,必精于四书五经,是一位通文史哲而精于医者。

清·陈梦雷云:“医之为道,非精不能明其理,非博不能至其约,是故前人之教,必使之先读儒书明《易》理,《素》《难》《本草》《脉经》而不少略者,何也?盖非《四书》无以通义理之精微,非《易》无以知阴阳之消长,非《素问》无以识病,非《本草》无以识药,非《脉经》无以从诊侯而知寒热虚实之证”,此论概涵医圣张仲景的知识结构,见证了清·张畹香“学医总须多读书,多看各家书籍,自然腹中渊博,胸有准绳”之论。

上述说明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是在继承前人的经验,即在《内经》《难经》等古医经的基础上,结合前人和自己的临床实践而成其书。在那个时期,《灵枢》称为九卷,《难经》称八十一难,阴阳大论等医籍现已佚失,但其内容仍保留在《素问》之中。故古人有“圆机活法,《内经》具举,与经意合者,仲景书也”之誉。

《伊尹汤液》即古医籍《汤液经法》。发明汤剂的商代贤相伊尹根据《本草经》的知识创立了《汤液经法》,而张仲景继承了伊尹《汤液经法》的经验,广验于临床。从而发展了药物学的知识。仲景《伤寒论》方、药知识,取法于《神农本草经》和伊尹《汤液经法》,从而形成了《伤寒论》辨证论治体系中理、法、方、药四个方面中的一部分内容。其理、法、方、药则宗于“素问、九卷、八十一难、阴阳大论”及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汤液经法》等古医籍是无庸置疑的。

陶弘景认为“张机撰《伤寒论》,避道家之称,故其方皆非正名,但以某药名之,亦推主为识之义耳。”如:“建中补脾汤”更名为“小建中汤”;“小阳旦汤”更名为“桂枝汤”;“大阴旦汤”更名为“小柴胡汤”;“小青龙汤”更名为“麻黄汤”;“大青龙汤”更名为“小青龙汤”。 

“《金匮玉函经》与《伤寒论》同体而别名”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宋·林亿等 

柳少逸认为,《伤寒论》本名《伤寒杂病论》,何时分为二部?王焘在《外台秘要》中称“仲景之书,一而已矣,判为要略者,盖自王叔和始”。

就是通常讲的《伤寒杂病论》,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(200—210年),书成后值汉末时期,战争纷起,以致佚失不全,后经晋太医令王叔和将该书伤寒部分进行了收集,整理编次,经宋代复经林亿等加以校正,方以397条113方而传于今。

明·徐鎔则认为:“宋时才分伤寒、金匮要略为二书”。总之,无论分于晋还是分于宋,都是汉末仲景以后的事。宋·孙奇、林亿等所校医书三部,即《伤寒论》《金匮玉函经》《金匮要略方论》。因已有单行本《伤寒论》,故在校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时将伤寒部分节略而成《金匮要略方论》。

《伤寒论》的别本,即孙奇等在《金匮要略方论》序中所言及的“次校定《金匮玉函经》”。日本丹波元简在《金匮玉函要略》综概中注云:“今《玉函经》,亦是系唐末人所号,即是《伤寒论》之异本。”

该书的流行本不多,目前仅能得见清康熙末年何焯以宋钞本授上海陈世杰的雕版本。陈世杰序曰:“《金匮玉函经》八卷,汉张仲景论著,晋王叔和所撰次也。其标题盖后人所加,取珍秘之意。”

全国统编中医五版教材《伤寒论讲义》中有“本云《玉函经》作本方”,文中的《玉函经》即《金匮玉函经》,即《伤寒论》别本,非杂病部分的《金匮要略方论》。

      “医方之祖,而治杂病之宗”

          ——清·尤怡 

学习《金匮要略》的读本,柳少逸认为,五版《金匮要略讲义》较为适宜。熟读其绪言,可见其内容及仲景辨证施治之大要。

《金匮要略》的内容,原书共二十五篇,首篇《脏腑经络先后病》篇,属于总论性质,对疾病的病因病机、预防、诊断、治疗等方面,都以例言的形式,作了原则性的提示,故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。

第二篇至第十七篇属于内科范围的疾病。第十八篇属于外科疾病。第十九篇将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。第二十至二十二篇,专论妇产科疾病。最后三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。前二十二篇中,包括四十多种疾病,共载方剂二百零五首(其中四首只列方名而未载药味)。是传世的经方部分。第二十三篇方剂是二十二首;第二十四篇二十一首;第二十五篇十四首,于是25篇中共计载方二百六十二首。此即《金匮要略方论》序中“凡二十五篇,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”之谓也。

在治法方面,除使用药物外,还采用了针灸和饮食调养,并重视加强护理。在剂型方面,既有汤、丸、散、酒的内服药剂,又有熏、洗、坐、敷等外治药剂。

《金匮要略方论》是张仲景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的杂病部分,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。书名《金匮要略方论》,表明本书内容精要,价值珍贵,应当慎重保藏之意。由于本书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,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,所以古今医家都对此书推崇备至,赞誉其为方书之祖、医方之经,治疗杂病的典范。

统观《金匮要略》原著,是从整体观念出发,根据脏腑经络学说,对疾病的病因、病机及临床理法方药都有祥略不同的论述,阐明了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和治疗方法,为祖国医学奠定治疗杂病的基础。直到今天,原著仍然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,具有很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。

柳少逸认为,鉴于经方应用之广泛,内容之丰富,治《金匮要略》同治《伤寒论》一样,“综《内经》法,学仲景心,可以为师也。”

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,是医圣张仲景成才之路,此当为研岐黄之书者奉为圭臬。“书宜多读,谓博览群书;可以长见识也,第要有根柢,根柢者何?即《灵枢》《素问》《神农本草》《难经》《金匮》仲景《伤寒论》是也”。此清·程芝田《医学心传·读书先要根》中之语。

【注】本文原载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《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》2020年第一版。

作者周颖(左)采访柳少逸先生(右)